「胡同儿说」浅析明永宣瓷器的特点
有段时间没和大家聊天了,前一期胡同儿说,我们说了说康熙瓷器,今天我们来说说瓷器中一个重要的时期,永宣瓷器。
永乐帝---明成祖朱棣(1360年5月2日-1424年8月12日),在位于1402-1424,共22年,是明代皇帝中在位较长的皇帝之一。宣德帝——朱瞻基(1398年-1435年1月31日),即明宣宗(1425年-1435年),在位10年。
永乐帝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,由于朱元璋本人是布衣皇帝,同时又有恢复汉人统治之功,因此在明代初期,明朝的政治与经济发展都处在一个较快的时期,汉人支持统治阶级的力度较之元代有大幅度的提升,永乐帝和宣德帝曾经先后七次命郑和出使,充分体现当时开放自由的经济环境。至宣德帝,明朝达到了第一个高峰。
瓷器的发展与经济密不可分。明代亦然。之所以康熙时期的瓷器发展飞速,与当时的康乾盛世有巨大的关系。而史称“仁宣之治“的明朝盛况就发生在永宣时期。这里不讲历史,只说瓷器。永宣瓷器历来都是瓷器收藏中比较热门的品种之一,但由于年代久远整器较少,仿品众多。因此我们很难说明具体如何鉴别,这些都是经验之谈,只供参考。
永宣瓷器,胎釉的质量较之元代有了长足的进步,色彩样式上更是出现了多种彩釉,是中国瓷器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。下面我们说说具体的有哪些特点。
首先,在釉色上,永宣瓷器变化多样,有青花、青釉、红釉、影青、冬青、蓝釉、白釉、酱釉、釉里红、青花釉里红、青花矾红等等。重点说说红釉。那时的红釉色彩艳丽,精美如玉,较之康熙时期的“郎窑红”有过之,美则美矣。但现如今看到的的确太少,无法形象描述,只从部分书中看到,永宣时期的红釉,晶莹剔透如人造宝石,至明代后期,再也没有人烧出如永宣红釉般质地的红釉彩瓷器。永宣时期红釉颜色鲜丽匀润,一般带暗花。而“郎窑红”的釉面略厚,颜色也略显暗淡。另外,在烧制的成品上,永宣红釉会自然形成一圈整齐的淡青色白釉,一般行里称”灯草口“。后期也有仿造,但多数”灯草口“仿制不像,亦或釉色无法像永宣时期一样,艳红色丽。(永宣红釉图片实在太少,某度没有,大家还是去博物馆看吧,我也没有…….)
其次,从器型上看,永宣时期增加了非常多的样式。特别是立件中大器相对较多,罐,缸,盆,梅瓶等数不胜数。由于胎质比元代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,釉水薄厚适中,因此永宣时期的瓷器多数器型大而不拙,施釉均匀,美轮美奂。纹饰方面,永宣时期的瓷器画片非常多样,山水人物,动物花鸟,亭台楼阁,文人博古,应有尽有。
画工方面,由于盛世太平,民间创作者能够使用较为高超的技法潜心做画,多数画工精细,意境盎然。这里特别要提到永宣龙的画法。由于汉人刚刚重新夺取政权,那时人们的心气较高,因此对龙的刻画也达到了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个高峰。多数龙被刻画的多姿多彩,霸气十足,刚劲有力,凌空飞舞。在龙爪的刻画中,每一个关节细致入微,都带有十足的力道。因此看起来龙的开脸与姿态凶狠中又带有肃穆之感,给人心生敬意之意。
第三,我们说说胎质。粗大明,粗大明,只是相对而言,明代永宣瓷器的胎质可以说一点也不粗燥。从胎质上说,明代瓷器相对清代,特别是康熙时期的瓷器要笨重一些,这与年代和烧造工艺的提升有着巨大的关系。永宣时期是中国近代瓷器发展的高峰,技术可谓日新月异,因此永乐时期的瓷器较之宣德时期要粗笨一些。但是随着工艺的发展,特别是釉里红,矾红的色彩的增加,宣德后期由于施彩的需要,胎质开始变厚,甚至超过永乐时期。但颜色变化上更加多样,因此整体来说,并没有显的有多笨重。这也是我们在鉴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,不要粗大明,粗大明。永宣可并不粗糙啊。
最后我们说说底部。永宣瓷器中,多数是细沙底,这与清代瓷器有着本质的区别。永乐时期的瓷器胎底尤为细腻,真品用手使劲摩擦,有缎面之感,可想而知其精细程度。到了宣德时期,略显粗糙,简单一点说,如果永乐时期是一个刚刚下地干活的青壮年劳力,那么宣德时期已经是历经风霜,吃苦耐劳多年的老汉了。底部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款识,永乐时期纪年款较少,而宣德时期较多,现如今我们收藏过程中,有很多大明宣德年制的款式,但少见永乐,就是这个原因。至于后世仿造宣德款的较多,仿永乐款的大多值得推敲。在鉴定过程中,一般来说,如果碰到永乐年制(注意,很少有大明永乐年制,基本都是四字永乐年制款识),我们多数首先判断其为本朝本款,而碰到宣德年制,则先判断是否后仿。
注意,这里只是示意图,因为不是实物,为了严谨起见,只是让大家根据图片感受一下。
上面说了说永宣瓷器的特点,供大家参考。具体鉴定过程中还是要多看少动,看多少买多少。胡同儿说,下期继续。
以上均为胡同儿原创,一家之言,如有不当之处,欢迎指正!
版权归“小火文玩寄卖”所有,非法转载剽窃必究!
官方网站:www.xiaohuowenwan.com
个人微信号:xiaohuowenwan
公众微信号:xhwwsc,xhwwpm